Clifford Adams博士
Adams博士是歐洲動物營養(yǎng)學泰斗、“全方位營養(yǎng)”理論創(chuàng)始人?!叭轿粻I養(yǎng)”理論由Adams博士于2001在布魯日提出,是歐洲著名的動物營養(yǎng)理論,作為“紅寶書”指導了歐洲無抗之路。
除了“喜食度試驗”,飼料適口性還該怎么評估?
選自《全方位營養(yǎng)》第三章 Dr. Clifford A. Adams
譯|高民 審|盧德勛
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在刺激人類食欲和食物采食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這并不表示動物也如此。一個好的例子是人對食物的顏色非常敏感,而飼料顔色對動物采食量的影響有限。許多動物天生是色盲,因此,飼料顏色對動物采食量的影響就不可能與人類影響相同。實際上,有些動物可以在光線很差的情況下采食或放牧,甚至在完全黑暗的條件下采食。
一般來說,飼料顏色和味道對動物的影響較弱。但是一些哺乳動物,嗅覺高度發(fā)育,比人類更為敏感。例如,狗與人類相比嗅覺高度發(fā)達,可是對它們的采食習慣卻很少加以區(qū)分。盡管如此,多數(shù)人還是傾向于假定動物與人類有相同的采食行為。
動物對飼料沒有選擇權,而是面對單一種飼料要確立動物真實的飼料適口性特性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在許多情況下,會將人的味覺喜好度作為動物最初的參考指標,可是在動物上不一定能獲得較好的反應。各種“喜食度試驗”在動物營養(yǎng)中作為試驗方法被廣泛使用,并給出有益的結果。但這種試驗方法往往受到批評,因為這種方法是在動物對飼料沒有選擇權,而是在給予要么吃要么不吃單一飼料的情況下進行的。
實際上,動物在有選擇的情況下采食才能對某些飼料表現(xiàn)出特殊的喜好。如仔豬和犢牛喜好甜味飼料,家禽對常見單糖的喜好沒有差異,但討厭木糖。由于動物個體存在差異,因此要說明兩種飼料擇食性飼養(yǎng)的結果也有一定難度。擇食性飼養(yǎng)研究中很少取得兩種飼料100%到0%的結果,更為常見的結果是少數(shù)動物喜好一種飼料而多數(shù)動物喜好另外一種飼料,為什么少數(shù)動物會與同組內其他多數(shù)同伴喜好不同飼料的原因至今尚不淸楚。因此將這些試驗結果應用于實踐就比較困難,原因是實踐中動物往往對飼料沒有選擇權而是面對單一種飼料。
豬的喜好度試驗及部分結論但無論如何,喜好度試驗已經被廣泛使用,可以作為動物對各種飼料喜好反應的一項有益指標。Glaser等(2000)研究顯示,與水相比,豬對蔗糖水溶液表規(guī)出強烈的喜好,對乳糖和糖精鈉溶液表現(xiàn)出一定的喜好,但是不喜歡環(huán)己烷氨基磺酸鈉(sodium cyclamate)。
諸如莫內林(Monellin)、索馬甜(thaumatin)、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Aspartame)等人類甜味物質對豬而言并未產生任何明顯的反應。由此可見,豬對這些物質并沒有感到甜味。
對豬而言,蔗糖是它最喜歡的甜味劑。人和豬對蔗糖、果糖有相似的反應效果,但乳糖、麥芽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在豬上的效果要低兩倍。通過對一系列甜味劑的比較研究, 我們發(fā)現(xiàn)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環(huán)己烷氨基磺酸鈉、莫內林、新橘皮苷二氫查耳酮和索馬甜對豬是無效的。但是苯磺酸K化合物(Acesulfame-K)、糖精、己六醇(Dnlcin)和蔗糖可以成為豬飼料中的甜味劑。
反芻動物的牧草喜好與干草和成熟的牧草相比,放牧反芻動物更喜好采食幼嫩、青綠的牧草,喜好葉勝于莖。飼料的顏色和感官對反芻動物似乎不重要,因為它們可在完全黑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采食。人們關注高產奶牛對全混日糧的接受程度,高產奶牛需要采食大量的飼料才能支持高水平的奶產量。因此,我們常常在混合飼料中加人各種香味劑,例如糖蜜既可以作為能量來源也可以提高日糧的適口性。
葡萄糖和橘香味可以誘發(fā)綿羊肉產生風味效應(Ralphs等,1995)。不過葡萄糖并不單單是作為調味劑,其作用可能更為復雜,因為高水平的葡萄糖可以提髙瘤胃微生物區(qū)系,之后發(fā)酵產生的營養(yǎng)物質在后消化道內進一步被吸收,并通過正反饋來提髙動物的采食量,而不是直接作為調味劑而起作用。
Villalba和Provenza(1996)的喜好度試驗顯示,綿羊更喜采食洋蔥或牛至葉(O-regano)和丙酸鈉進行處理后的麥秸,但用氯化鈉代替丙酸鈉作為調味劑,綿羊卻不采食。
四種調味劑如甜味(蔗糖)、酸味(鹽酸)、苦味(尿素)和咸味(氯化鈉)在奶牛上的比較試驗顯示,蔗糖是奶牛最好的調味劑(Nombekela等,1994)。而別的任何對照味劑都是第二喜歡的。這些結果清楚地表明??梢苑直嬖~料中的各種調味劑。另外一個試驗對茴芹、谷氨酸鈉、脫水苜蓿粉以及糖蜜作為調味劑進行了試驗,對照組和谷氨酸鈉并列第一。所有檢測的調味劑中只有蔗糖可以提高飼料采食量。
但是在隨后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添加蔗糖并不能提高奶牛的采食量。Nombekela和Mur-phy(1995)研究顯示,產犢后兩周內添加蔗糖可以短暫地提高奶牛飼料采食量,但隨后不久采食量就恢復到正常水平。這些結果表明,要證明飼料調味劑是否能持久性增加飼料采食量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霉變等會影響適口性在實際生產中,應用飼料香味劑和甜味劑一樣達到持久性提高動物飼料采食量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盡管改善飼料適口性是非常困難的課題,但降低其適口性是相對簡單的。 第二章討論了由于酶變和氧化而降低飼料質量的問題與飼料的適口性之間有非常大的關系。動物對氧化和腐敗飼料的采食降低將對動物生長和生產性能產生負面影響,這一情況在大鼠中已得到了證明。Lamghari等(1997)將羽扇豆為基礎的飼料貯存15d后進行加熱處理,使飼料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氧化。與對照相比,采食這些飼料的小鼠的飼料采食量明顯下降,同時日增重也降低。
霉變也會降低飼料的適口性。在豬上發(fā)現(xiàn)一種特殊的霉菌毒素,脫氧瓜萎鐮菌醇 (DON)又稱“嘔吐毒素”,可引起嚴重的飼料拒食,降低飼料采食量(表3-3〉。據(jù)估計,每千克飼料中含1毫克的嘔吐毒素,會使豬的飼料采食量降低6%(Blaney 和 Williams ,1991)。
表3-3 DON對20?50kg豬生產性能的影響
Williams等(1994)研究發(fā)現(xiàn),給豬飼喂被鐮刀霉菌污染的玉米基礎日糧29d后,飼料采食量從1.38 kg/d下降到1.03/d,這種情況下添加甜味劑也不能改善其飼料采食量。
或許對飼料采食量影響最重要的因素是飼料的常規(guī)質量特性。第二章中提到的防止飼料氧化和酶菌生長破壞過程的措施也是最可能提高飼料采食量的措施。盡管在實際生產中抗氧化劑和酶變抑制劑并不被當做香味劑,但其對飼料采食量的影響遠大于常用的香味劑和甜味劑。生產實踐中如果飼料已發(fā)生腐臭或酶變,加入香味劑并不能解決這些問題。
免責聲明:
- 1、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 2、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轉載的文章均已注明來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權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娫挘?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感謝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