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消息,第三屆中國大豆產業(yè)國際高峰論壇于2018年9月4日在哈爾濱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yè)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學教授蓋鈞鎰出席會議并作主題演講。
蓋鈞鎰表示,農業(yè)方面發(fā)供給側結構改革叫做“兩保、三穩(wěn)、兩協調”。“兩?!?,保口糧,保谷物,其中把大豆包括在里面說準備要增加4000萬畝左右的面積。原來我們已經下降到1億畝要擴展40%這是一個很大的差別。需要做很大的努力,就是這兩年之內還沒調整到我們的目標的4000萬畝的增加的幅度。當然還有其它“三穩(wěn)、兩協調”。從“兩保、三穩(wěn)、兩協”調來看,我們國家的農業(yè)不得不考慮各種農產品的需求,所以未來的發(fā)展如果按照現在供給側結構改革,我們能發(fā)展到一億四,一億五千萬畝,那么現有的是1240萬噸的產量,這個產量只夠我們做大豆食品加工的需求。至于飼料、油脂還不在我們自己生產能力范圍之內可以來解決。所以這推動我們去考慮怎么在這一億四千、一億五千萬畝地的專場上面能夠最大限度的來縮小我們的差距或者來滿足我們的需求。這對科學技術來講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挑戰(zhàn)。而我們目前的距離是相差很大的。
他還指出,我們國家大豆產業(yè)的發(fā)展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面它決定于政策的調控?!盀槭裁床荒苎a貼給中國農民,而要都去補給美國的農民呢?”蓋鈞鎰稱。中國的豆農面臨著低關稅政策和缺少補貼帶來的壓力。此外,轉基因大豆隨便流向食品市場控制的政策問題及加工業(yè)政策、科技政策,都是發(fā)展大豆產業(yè)的關鍵。
以下為文字實錄:
非常榮幸,也非常高興來參加我們第三屆中國大豆產業(yè)國際高峰論壇,謝謝剛才主持人的介紹。我們會議的組織者給我出了一個題目,讓我談談大豆生產技術創(chuàng)新跟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在今天剛從美國回來,今天早晨兩點鐘才到這個旅館,所以一天有這么多的人來參加,而且各個行業(yè),因此我想專門談生產技術可能有點局限。那么我的討論內容可能要稍微寬泛一點,從生產技術的角度來談我們中國大豆產業(yè)怎么發(fā)展的問題。
剛才有的領導同志已經提到說我們中央領導對大豆產業(yè)的發(fā)展是非常重視的,提出來說提高大豆生產和競爭能力是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大豆的生產,中國大豆的競爭能力作為農業(yè)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中間的一個重要內容來看,這就看我們怎么落實。他說多種植大豆既能滿足居民食用消費的需要,又能實現用地養(yǎng)地結合,優(yōu)化種植結構,特別是在玉米出現結構性過剩、收儲消化困難情況下,可能根據市場需求引導農民擴大大豆種植面積。要以培育優(yōu)良品種為抓手,提高大豆畝產和品質,提高大豆生產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
這給我們未來大豆產業(yè)的發(fā)展應該說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指示。我們從中美貿易戰(zhàn)來說起,中美貿易戰(zhàn)中間把大豆作為一個內容來看的,那么在這個情況下面,我們考慮在中美貿易戰(zhàn)中間,大豆產業(yè)的發(fā)展是提高了第一的地位了,要發(fā)展大豆產業(yè)。現在中國大豆的消費量,每年差不多有1億噸以上,其中中國自己自產1400萬噸。大量的要靠進口,進口來的大豆主要的是做飼料。在做飼料的同時副產品是油脂。如果說我們大豆的供給側這個方面不能得到滿足,會嚴重的影響我們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食品、肉食品的供給問題。所以我們說我們中國在全世界來講,中國特色的農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農產品,尤其是食物應該基本自給,輔之以國際調劑。在這么大差距的情況下面我們需要來逐步的縮短這個差距。但是因為中國耕地面積的限制,所以我們很難一下子全部說要自給。但是從我們科學技術上來講應該立足在自己的打算來發(fā)展我們的科學技術。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揮國內資源和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包括18億畝的耕地,60億畝的草原跟大面積的海洋可持續(xù)利用的潛力。可持續(xù)利用的關鍵在于科學技術的保障,首先是輪作復種制度的完善和耕作技術的改進,要全面研究規(guī)劃各省區(qū)的作物輪作復種制度,包括間套作制。
我國的食物保障耕地是瓶頸,良地應該優(yōu)先保障食糧,飼料可統(tǒng)籌耕地、草原、海洋資源。必須研究耕地資源的擴展、改良與替代的科學技術,現有耕地資源可持續(xù)高效利用的科學技術,以及非生物逆境應對的科學技術,并做相應的研究計劃和頂層設計。
這是從科學技術的角度來談我們未來的發(fā)展。我們從全國來講,看起來必須要針對重大的科技需求來做出發(fā)展的規(guī)劃。特別是圍繞大豆的產業(yè)有如此大的差距,必須進一步來規(guī)劃我們大豆的生產發(fā)展未來的計劃。那么新時代中國大豆產業(yè)需要創(chuàng)新升級,我們看在整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中間,作物的輪種復種布局、品種突破與栽培技術三者互為前提的,是重要的方面。我們大豆產業(yè)的發(fā)展首先要考慮合理的布局,首先要考慮按照剛才中央領導所提出的抓住品種的突破,以及栽培技術。我們從大豆產業(yè)的發(fā)展,除了生產的發(fā)展以外,關鍵還在于新產品的開發(fā)跟產業(yè)的新工藝的發(fā)展。
那么中央,特別是在十九大上面提出來我們未來的農業(yè)應該是綠色發(fā)展,綠色發(fā)展根據我們的理解是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的發(fā)展,是綠色的。對環(huán)境來說是無公害的、環(huán)保的、清潔的、生態(tài)的。對民生來說是健康的、營養(yǎng)的、安全的。對資源利用來說應該是低碳的、低能耗的、資源低消耗的、可循環(huán)利用的、節(jié)本的。所以我們未來農業(yè)的發(fā)展應該考慮到綠色發(fā)展的需求。我們大豆產業(yè)發(fā)展同樣必須考慮綠色發(fā)展的需求。
根據前面幾個方面聯系到今天我們所提出來的主題大豆生產技術的創(chuàng)新,下面我想按照這六個方面做一個簡單的討論。
第一,世界大豆產業(yè)發(fā)展的趨勢。這張圖顯示我們大豆原產在中國,然后在亞洲擴展到朝鮮半島,擴展到日本。然后再擴展到東南亞,從18世紀向歐洲發(fā)展,又從歐洲轉到美洲,主要在19世紀在美洲開始發(fā)展。在北美,在1952年的時候中國是全世界的最大的生產,大概全世界大豆產量1200萬噸左右。但是1952年以后美國超過中國的生產成為全世界的第二大豆生產。到現在為止,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大概要種到60億畝左右的土地。然后又從美國擴展到南部,一直到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擴展到巴西阿根廷他們分別都有數億畝的土地種植大豆。所以從權世界來說作物的邊界發(fā)展的最快的是大豆,也就是說全世界的大豆在發(fā)展,在各個作物中間是最快的,受到全世界的重視。但是相比之下,中國當時考慮生產糧食,沒有把大豆作為主要糧食看待。因此,中國的大豆產業(yè)維持在一個水平上面,因此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大概產了3.5億噸的大豆,中國只產了1420萬噸的大豆,4%左右,占比迅速的下降。從這個發(fā)展趨勢來看,我們想想為什么國際上面都這么重視大豆?它的原因因為大豆既是一個油料作物,還是一個蛋白質作物。所有大部分畜牧業(yè)的發(fā)展都受到大豆生產發(fā)展的推動。
而且我們做一個小小的研究,說我們把中國的大豆,中國的大豆我們說分成三個地區(qū),東北大豆跟黃淮的大豆跟南方的大豆,這種文化,現在在這個圖上面,這代表美國在美洲的大豆,在北美,美國北部的,美國南部的跟南美洲的大豆,它們在遺傳上面,在親緣關系上面跟中國的東北大豆最接近,而跟中國的黃淮跟南方大豆距離比較遠。這說明我們東北大豆的種植發(fā)展到全世界,而成為全世界的一大產業(yè)。這是我們東北大豆資源對全世界的貢獻,或者說全世界大豆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面得到了中國東北大豆的種植資源。
昨天我剛從美國回來,美國的科學家告訴我,說今年即便中美貿易戰(zhàn),美國的大豆播種面積,今年第二年超過了玉米,說還在發(fā)展。盡管可能有貿易戰(zhàn)的影響,但是它已經安排了120個億說準備補貼給農民。所以農民繼續(xù)發(fā)展。因此這個情況下,總體的發(fā)展來講,全世界是一個繼續(xù)發(fā)展的趨勢。那么這就對我們提出了問題,說我們中國大豆產業(yè)怎么辦?完全依靠進口我們具有一定的風險,要依賴于別人,受制于別人。如果說我們要不受制于別人,那么我們在目前的生產上面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說我們科學技術怎么來縮短跟國際的差距。這是一點我想要跟大家說的。
那么我們國家已經考慮了叫做供給側結構改革,我們農業(yè)上面也改革了,提出來的叫做“兩保、三穩(wěn)、兩協調”。“兩?!保?诩Z,保谷物,其中把大豆包括在里面說準備要增加4000萬畝左右的面積。原來我們已經下降到1億畝要擴展40%這是一個很大的差別。需要做很大的努力,就是這兩年之內還沒調整到我們的目標的4000萬畝的增加的幅度。當然還有其它“三穩(wěn)、兩協調”。從“兩保、三穩(wěn)、兩協”調來看,我們國家的農業(yè)不得不考慮各種農產品的需求,所以未來的發(fā)展如果按照現在供給側結構改革,我們能發(fā)展到一億四,一億五千萬畝,那么現有的是1240萬噸的產量,這個產量只夠我們做大豆食品加工的需求。至于飼料、油脂還不在我們自己生產能力范圍之內可以來解決。所以這推動我們去考慮怎么在這一億四千、一億五千萬畝地的專場上面能夠最大限度的來縮小我們的差距或者來滿足我們的需求。這對科學技術來講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挑戰(zhàn)。而我們目前的距離是相差很大的。
我國大豆產業(yè)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我們說我們的挑戰(zhàn)涉及到生產和供給確實有很大的差距?,F在如果說我們首先滿足食用,食品加工用,根據我們目前的統(tǒng)計,目前的估計大概都要1000萬噸以上的大豆需求。
過去以往農民,農村豆制品的供給,或者說大部分營養(yǎng)來源主要都是豆制品,過去農村自己吃一點種一點,然后再加上買一點?,F在情況不同了,農村大量的商品供給,包括食品供給,都需要依靠市場。所以對于食用的這部分需求越來越突出。我們發(fā)現在每個縣、每個市都在發(fā)展大豆的豆制品的加工。這是目前首選的加工產業(yè),都已經逐步逐步的規(guī)模化。全國2000多個縣,多少個市,都在發(fā)展大豆豆制品的生產,越來越多的要依靠市場的供給。這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這一部分的大豆作為豆制品加工需要的是蛋白質。所以我們的生產要適應這個方面的要求。
當然,飼用、飼料加工,美國的大豆企業(yè)家非常聰明,他到中國來推銷大豆看中我們的需求,來推銷作為飼料,來教我們說,給他們宣傳,怎么用大豆做飼料,一直包括做魚類的飼料。這方面的需求現在越來越大,幾乎要成為剛性的需求。
第三,工業(yè)用的,當然我們行業(yè)部門油脂加工,這個作為飼料的大豆,轉基因大豆嚴格來講一般不能流到食品市場,只能做飼料加工,可以做油的加工。因此,這里面我們未來如果我們要發(fā)展,我們可能第一個要解決食用的問題,第二,要考慮飼料需求的問題。前幾天在美國他們的研究中間還專門研究了大豆作為飼料的品質改良問題。我們現在還沒有做到這一步。那么在另外一方面來講,我們大豆的加工作為油脂的加工,現在主要依靠進口。蛋白質的加工我們國內已經有一批良好的植物蛋白加工的工廠,而且能出口,而且有國際的競爭。所以這方面我們未來的大豆供給需要考慮國內的加工企業(yè)。特別是大豆蛋白加工企業(yè)的需求。當然,另外一方面從食品來講,目前發(fā)展大量的都是豆制品的生產或者豆奶的生產,或者有關飲料的生產。這些來源,這些加工都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產品的現代化加工問題,進一步的怎么擴展大豆食品,怎么能夠把大豆的蛋白質來代替肉類的蛋白質,節(jié)省作為飼料轉化為在動物的肉品的這樣一個過程。這個方面我們的研究正在進行,但是我們還很少有突出的產品。有一次我在美國,他們也強調要做食品,比如說聽到廣播說是中學生的作物制食品是大豆的食品,而在我們中國還沒有得到新的產品,除了豆制品延伸產品以外,我們還很少有新的終端產品能夠大量的來替代傳統(tǒng)產品。所以我們面臨加工業(yè)的發(fā)展有待迅速的改進跟發(fā)展。
當然,大豆的產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剛才談了是很嚴峻的,在國際上面是一個嚴峻的局面,在國內大豆和玉米的兩個作物,同作物飼料應該是相匹配的,玉米也主要為飼料,大豆除了食品以外,也是飼料。但是這兩個作物的配合上面存在比較嚴重的分歧。所以使得我們的大豆生產每年波動很大,跟著價格的起伏而產生面積的波動。我們到現在為止,我們作物的布局是按照計劃來考慮的。但是國際上面的布局它是按照耕地的需求合理的輪種來布局的,但是也受價格波動的影響。比如我剛才說美國今年的大豆面積能夠超過玉米,這不僅僅是價格上面的問題,也涉及到他們合理的輪作復種問題,所以這些方面我們都面臨著許多問題需要去解決。那么目前來講,特別是國際上面的轉基因大豆價格比較低,而我們國內的大豆生產價格成本比較高。所以轉基因大豆低價格的壓力對我們中國的豆農產生了很重的壓力。那么這個方面必須推動我們生產成本的降低跟效益的提高。否則我們無法跟國際的大豆來做競爭。因為轉基因的低價在中國還出現了一些非法的現象,在轉基因大豆本來不應該流向食品市場的,只應該進入油脂加工跟飼料市場,但是有些非法的單位就中間把轉基因大豆流出來了。我們說轉基因大豆是安全的,油脂是安全的,美國也推廣轉基因,但是我們跟美國的科學家交流說美國的主糧是不做轉基因的,美國的小麥不做轉基因,到迄今為止沒有轉基因小麥,他們說這絕對不會出現的,因為國家嚴重控制了。但是我們進入中國以后就轉到了主糧,轉到了食品市場。這個對我們豆農的生產產生了嚴重的壓力。所以在目前情況下面我們中國的大豆農民,我們中國大豆生產企業(yè)面臨著多種的挑戰(zhàn)跟壓力。
那么怎么辦?一共一億四千萬畝地或者一億五千萬畝地,我們最多能生產多少?我們得有計劃來考慮,哪些是關鍵的科學技術問題去解決的,你必須要考慮的。那么我們想在目前來講大豆的生產首先是培育品種。當然培育品種需要一個周期,所以我們認為目前要從科技的角度來提高大豆生產的,首先應該是怎么發(fā)揮現有品種的生產潛力,來提高種植大豆技術或者創(chuàng)新栽培技術,來適應我們目前現有品種的需要,適應現有品種的潛力。特別是我們在東北地區(qū),因為這是主產區(qū),我們發(fā)揮現有品種潛力的科技方面,我們第一個要研究的是群體結構問題。一畝地里面怎么能夠充分利用光明的條件,吸取的光明都能轉成大豆。這是一個群體結構的問題?,F在已經創(chuàng)造了一些栽培的模式,但是我們說還有進一步推動的必要。
根據國際的經驗,或者在國際的統(tǒng)計,說一個品種的生產潛力大概像紅的是100%,那么我們實際能夠實現的產量在田間大面積的產量,大概實現了50%的潛力。如果說碰到了災害,可能只能實現了它的20%的潛力,也就是綠色的這一塊。栽培技術好一點,群體結構好一點,可能實現70%到80%的潛力。因此,我們說現有我們中國大豆全國平均120公斤,240斤,我們東北的地區(qū),也超不過太多,200多斤產量。這大概相當于紫色這一塊實現了50%左右。還有50%沒有實現?,F有品種有這種潛力。因此,我們必須研究實現現有品種不到100%,如果能爭取到70%到80%,那么我們整個產品也提高了。所以這是我們第一個考慮,希望在我們栽培的技術上面能夠不斷的提高。
在這個技術上面合理的輪作復種技術是必須的,我們現在不是連茬玉米,就是連茬大豆,合理的在適合的一個地區(qū)一個地點,適合的復種制度要自己摸索,不同地區(qū)有不同。這是第二個考慮,第三個考慮大豆的特點是有根瘤菌,它可以節(jié)省很多的氮肥,在現在我們要提倡“雙低”的條件下面,跟根瘤菌協調的施肥技術現在需要考慮。我們最近今年在黑河地區(qū)跟有關工廠跟研究機構商量以后,開始實踐炭基肥,說如果我們能夠一次播種,播種的時候把肥料都施下去了,不要做其他的作業(yè),但是這個肥料需要它是緩釋的,不是一下子雨水一來都沖刷掉了。這個技術就是緩釋的技術,看起來更有效。因此如果能夠跟根瘤菌的配合,然后再研究施肥的技術我們可能既節(jié)省肥料,又提高生產。
第四,病蟲草的控制技術,特別是草的控制技術,看起來未來化學實務草是一個必經的步驟,因此除草的技術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再一個生長條件的技術,長不夠怎么樣能夠促進,你怎么能夠判斷過旺了,或者是還不高,這就是科學技術需要解決的問題。它生長的情況做一些診斷,然后再去促進或者控制的措施。
那么最后我們現在中國跟國際上面最大的差距是機械化問題。這個問題在東北地區(qū)小一點,但是東北地區(qū)機械化了,要注意我們這的機械化基本上引進國外的機械。我們并沒有創(chuàng)新,在國外的耕作技術基礎上面進一步來改進,來提高我們的效率,這還是我們中國科學家必須要考慮的。那么涉及到我們其他兩個產區(qū),黃淮海跟南方產區(qū)現在機械化的程度太低,特別是南方丘陵地區(qū)機械化程度太低太低,幾乎沒有實現系列的機械化。因此在這個條件下面同樣這1億多畝地,但是我們沒有機械的配合不能快速的抓住機械,有的時候還要受到氣候的影響還有很多波動,這個時候我們的生產能力就提不上去,這是第一個我想我們的科學技術里面要考慮一個最重要的方面,目前重要的方面。但是這個方面現在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二,根本的還是品種,我們雖然優(yōu)種經過很多的努力,但是我們優(yōu)種改進的程度還滯后于國際的速度,前幾年他們在美國談,他們說他們的品種每年是增加的速度,是每年0.5個英畝,差不多每年每一畝30斤,這是幾十年之內持續(xù)不斷增加的。但是我們發(fā)現我們30年前的品種跟現在的品種如果種在一起,有些地方差不了多少。實質上的影響進度沒有很明顯。所以我們要趕快來規(guī)劃品種改良的速度。我們說現在至少我們品種產量應該每畝有300kg的潛力,有200kg平均的產量,這個指標就在我們北京,在我們200公斤還沒有實現。
如果說我們分階段來實現,來考慮的話,來計劃的話,我們的品種應該實現多少斤,現在200多斤,第一期至少要實現到300斤吧,第二期到350斤,第三期平均400斤。而這個指標需要我們優(yōu)種很大的努力。但是除了這個以外,我們中國的種業(yè)發(fā)展比較滯后,我們成了品種以后,品種的銷售、生產,跟銷售過程中間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去解決。這就是說要實現綠色大豆的話,要綠色化的時候我們的品種還一定要實現“雙減”的,減肥,減農藥,要能減肥減農藥,首先要能夠很好的跟根瘤菌合作來提供肥料,來減施肥料。第二,我們用的品種要能夠抵抗病蟲的危害。從而減少農藥,所以這方面是我們未來的綠色大豆發(fā)展的優(yōu)種的必須需求。再加上我們種業(yè)的發(fā)展中間光有品種還不行,要生產優(yōu)良的種子,優(yōu)良種子我們現在國家提出叫做育、繁、推一體化的體系,這方面我們現在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最近中美貿易戰(zhàn)開始以后,國家也在考慮說,因為大都是農藥,所以現在考慮大豆及其進口替代作物產業(yè)鏈的科技創(chuàng)新問題,一個考慮大豆本身,第二,考慮大豆進口替代作物是什么,我們怎么來發(fā)展科技。所以根據這個方面現在的規(guī)劃來考慮我們未來科技的發(fā)展,我們根據前面的一些討論,我們的意見做這樣一個目標的發(fā)展,我們恩應該考慮到的近期內能夠提供大豆及其進口替代作物產業(yè)發(fā)展的技術,尤其是實用技術,要使得產量有明確的增加。例如第一階段全國能夠實現到280到300斤/畝,第二階段330到350斤/畝,第三階段到380到400斤/畝,如果說我們有明確的目標,那么對于我們今后對品種的要求,要按照這個目標來實現。因此針對產業(yè)發(fā)展目標要解決的科技創(chuàng)新問題,我們建議首先是現有品種生產潛力發(fā)揮的技術創(chuàng)新問題。重點要解決下面一系列的問題,我不一一念它了。
第二,要提高品種生產潛力選育高產品種來進一步發(fā)展大豆產業(yè)。這個需要有突破。我們目前品種改良的進度,我們術語叫做遺傳進度太慢。美國是每年0.5個英畝,我們還不到它的四分之一。所以美國的品種改良經過了幾個大的突破,第一個大的突破,能夠美國的高土壤肥力,推廣到它的品種,推廣到南美洲以后,他們全國的平均產量都在180到200公斤,就是實現了我們想要實現的第一步。那么他們早已實現了。第二,克服了抗耐性,內肥抗耐性,第二,克服了機械化社會中的裂莢性,第三,他克服了內肥性,第四步,克服了除草問題,所以它發(fā)明了化學除草,這一步一步都有很深刻的全國的影響。所以我們在科學技術上面具有里程碑式的大豆的技術還很缺乏。第三,我們還是強調全國,包括一個地區(qū),一個省市都要有合理的布局,農村生產并不是隨便加個100畝地,加個多少地就能夠實現預期目標的。它有不同的搭配跟合理的輪作。因為根部有不同營養(yǎng)的需求,需要有恢復,需要輪換的季節(jié),最后我們還想說未來我們怎么發(fā)展,一億四千萬畝地能不能解決我們未來大豆需求?還不夠。所以我們說中國有一個傳統(tǒng)的技術,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光能,充分利用大豆內因的特點,很可能是中國未來解決耕地不足矛盾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好,這是談談技術方面的問題?,F在看起來,我們國家大豆產業(yè)的發(fā)展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面它決定于政策的調控,所以我們提出來我們希望種植業(yè)的政策需要國家有所調整。美國人,特朗普能夠答應拿120個億來解決中美貿易中間的,解決大部分農民的問題,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荒苎a貼給中國農民,而要都去補給美國的農民呢?第二,進出口政策,我們要提高25%關稅,這是可以調整的。本來我們低關稅的政策對我們中國的豆農,中國的豆農一個是面臨低關稅的政策挑戰(zhàn),另外一個就是缺少補貼。我們的補貼很低。第三,就是轉基因大豆隨便流向食品市場控制的政策問題,第四,加工業(yè)政策,以及科技政策。我們說我們希望在發(fā)展大豆產業(yè)的措施中間,科技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是條件的關鍵還是政策。
如果按照現有的情況來做一個預期,全國從目前情況不適宜中國自己來解決油脂跟飼料,就滿足一部分油脂和飼料的要求,然后首先解決我們食品市場的需求,那么我們大概估計應該有2500萬噸的優(yōu)質大豆。那么估計需要1.5億畝的地來生產,也就是說每畝至少要達到166.7公斤,才能食鮮這個目標。其中我們大概估計有1500萬噸用于豆制品的生產。這是我們平時的老百姓的蛋白質的營養(yǎng)來源,500萬噸用于蛋白質,300萬噸用于現實,豆芽和發(fā)酵類產品,200萬噸用于工業(yè)品生產和國際的調濟,東北至少生產40%,1000萬噸,在黃淮至少要生產35%,875萬噸,南方有25%,有625萬噸,這樣加起來才能基本滿足中國對于大豆的消費的需求,還不包括油脂方面的需求跟飼料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們想在不同的地區(qū),東北地區(qū)應該是一個主力。因此東北大豆它的特點是規(guī)?;纳a,應該成為中國主要大豆加工產品的原料基地,所以應該是原料基地食品加工上云集的基地。原料生產中間就需要解決相應的科學跟技術的問題,本來有一段時間提出東北是要以高優(yōu)的品種為主,現在看起來如果油脂的生產主要依賴于進口的話,可能東北的大豆生產要以蛋白質為主,因為我們國內有若干個大豆蛋白生產企業(yè),包括豆制品生產企業(yè),它都依賴于東北的原料。所以我們說可能這個方面是我們在東北大豆方面應該趕快來調整的。
目前東北大豆生產大概只有39%、40%,高的到42%的蛋白質含量。而南方跟黃淮可以達到45%,有的甚至于到48%的蛋白質產量。所以這方面未來的發(fā)展,當然我想一個地區(qū)的發(fā)展方向將來可能是隨著加工企業(yè)要求的不同而多樣化的。但是總體來講我們東北大豆的生產要發(fā)展高蛋白的大豆生產,以適應原料需求的發(fā)展。在黃淮地區(qū)相對比較不那么集中,未來我們說可能是要加強規(guī)?;纳a因為它是一年兩季為主的,主要是麥茬豆。所以在黃淮地區(qū)的未來要解決它的機械化的問題,它本地的蛋白質含量一般比較高,所以可以滿足食品加工的需求。南方地區(qū)更分散,但是我們調查發(fā)現南方地區(qū)每個縣都已經建立了豆制品加工廠,就是現代的管道化生產的豆制品加工,他們需要原料。所以我們希望南方每一個縣、市的原料能夠直接自己供給,不一定能夠成為商品大豆的生產基地,但是如果能夠解決了南方老百姓的豆制品生產的需求,那么就減輕了我們對商品大豆的壓力,最終我們可以發(fā)展東北的商品大豆。所以南方它的特點是蛋白質含量特別高。這對于豆制品是很好的。但是南方最大的問題現在我們要呼吁的是機械化問題。播種收獲都沒有能夠實現完全的機械化,所以未來發(fā)展是有困難的。
所以我們想呼吁國家要重點來投資攻克中國黃淮跟南方的大豆生產,其實不止大豆,包括各類作物的機械化問題。沒有機械化的設施這個生產想得到提高是有困難的。當然如果說我們談到食品加工,中國的食品加工,大豆食品加工是很發(fā)達的。但是我們發(fā)現我們目前的主要產品都是傳統(tǒng)的產品。在傳統(tǒng)產品基礎上面做些改進,豆?jié){、飲料、豆腐干增加了許多新的產品形式。我們很希望將來我們科技上面能夠把大豆作為蛋白質營養(yǎng)主要的食品做一些改變。包括國際上面仿肉食的,以及仿奶的這些制品,來簡化從種植到消費的環(huán)節(jié),這些來消費,來使用大豆作為主要的蛋白食品,為什么中國人這幾千年來都能夠長壽不衰,靠著中國大豆的蛋白。大豆的營養(yǎng)中間大家可以看,這里面蛋白質、脂肪、糖類,在各類作物中間大豆是最豐富的,你可以比較。大豆作為優(yōu)質的油料也是非常適合于食用的。
當然最近我在美國他們的方向又提出新的方向,他們發(fā)現大豆油中間他們要把油酸,現在大概百分之二十幾,他們說要提高到80%左右。把亞麻酸降低到1%、2%。他們認為這樣一個組成可以更健康,是健康的油脂。所以他們改良它們的成分,就是不改良,我們現在來看,大豆含有的,對于人類的健康比起動物脂肪是好得多的,那么更重要的大豆含有最完全的氨基酸,必須的氨基酸成分都有。所以我們有些企業(yè)想用大豆的蛋白來仿制牛奶,仿牛奶的成分,或者高一級的食品成分這是有基礎的。所以這些是我們中國人為什么食用大豆的基礎。而且我們追溯歷史,說中國在五千年以前,包括《詩經》記述了三千多年前古人的說法,“蓺之荏菽,荏菽斾斾”。種大豆,說明當時三千多年前很重視了?!笆ト酥翁煜拢褂休乃谌缢稹?。大豆是其中之一,像水火一樣。而且還說“天子居明堂太廟,食菽與雞”。是什么呢?是大豆跟雞?!懊裰?,大抵豆飯藿羹”。這是中國的傳統(tǒng)。那么再加上這張圖說豆腐生產,中國在兩千年以前就發(fā)明了?,F在整個產業(yè)鏈形成了各種產品,現在我們很希望大豆的產品能夠進一步的得到擴展。大豆產品的擴展依賴于大豆生產的發(fā)展,以及品種的不同品質需求品種的發(fā)展。所以我們這次論壇來推動我們大豆產業(yè)的發(fā)展,我感覺到非常的好,這是在全國有這么大規(guī)模來推動大豆生產機會很少,我祝愿我們這次會議取得圓滿的成功,謝謝!
免責聲明:
- 1、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2、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轉載的文章均已注明來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娫挘?371-65778965 )
- 3、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感謝您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