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午夜|无遮挡a级毛片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偷系列|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s|99久久久久久黄色片麻豆|尤物无码av永久免费专区|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66|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回頂部
當前位置: 首頁 » 重要通告 » 時政通告 » 正文

洪澇災害動物疫病防控技術指南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2020-07-22  來源:🔗農業(yè)部  💛4004
核心提示:洪澇災害動物疫病防控技術指南

發(fā)生洪澇災害時,大量畜禽因災死亡,尸體腐爛,病原容易感染擴散,土壤中的大量病原微生物暴露,易污染水源等環(huán)境;畜禽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侵襲,造成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以及血吸蟲病、炭疽、豬鏈球菌病、鉤端螺旋體等多種人畜共患病的發(fā)生和流行。

為做好災后新冠肺炎防控和動物防疫工作,災區(qū)應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及時對病死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二是對飼養(yǎng)場、屠宰場、交易市場和畜禽尸體處理等場所進行全面消毒;三是加強生物安全防護措施和動物疫病免疫接種;四是加強飼養(yǎng)管理,確保畜禽飼料和飲水安全,確保養(yǎng)殖環(huán)境衛(wèi)生等;五是做好災區(qū)工作人員的新冠肺炎的防護,工作人員在處置病死動物時要按照要求穿好防護服、戴口罩、勤洗手等,加強個人衛(wèi)生防護;一旦發(fā)現工作人員有疑似新冠肺炎病癥,及時報告衛(wèi)健部門。

一、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

發(fā)生洪澇災害時,由于死亡畜禽體內帶有大量微生物,如不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任其腐爛發(fā)臭,病菌會到處擴散,不僅污染環(huán)境,還容易引發(fā)人畜共患病。參照《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guī)范》等相關規(guī)定的要求處理病死動物。

(一)處理方法

及時打撈死亡畜禽尸體,首選焚燒、化制等方法進行專業(yè)無害化處理,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可選擇深埋,深埋應選擇高崗地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行焚燒后深埋處理。

(二)災區(qū)畜禽尸體深埋處理技術要點

1.設施設備。根據死亡動物處理數量大小,準備好作業(yè)工具,如卡車(在卡車底層接觸面鋪墊塑料薄膜)、拖拉機、挖掘機、推土機、裝卸工具、動物尸體裝運袋(最好密封)等。運輸車輛應防止體液滲漏,接觸面應易于反復清洗消毒。

2.畜禽尸體運輸。動物尸體最好裝入密封袋,運輸車輛密閉防滲,車輛和相關運輸設施離開圈舍和掩埋點時應進行消毒。動物尸體不得與食品、活畜禽同車運送。

3.畜禽深埋坑選擇。有足夠封土掩蓋,土壤滲透性不高(如土壤滲透性較高,掩埋點坑底至少高于地下水位1米),與江河、湖泊、池塘、井水等水體有一定距離,至少100米~150米,另外要考慮便于動物尸體運抵,避開公共視野,距離居民區(qū)至少100米,避開泄洪道、洪水經常沖刷之地和巖石層。

特定情況下,飼養(yǎng)場死亡動物可考慮就地掩埋。零散小動物(如雞等)可掩埋在樹根下等地方。

4.掩埋坑體的挖掘??芋w體積一般為動物尸體體積的2倍到4倍??芋w寬度一般不小于1.2米,深度一般為2米,不超過3米,長度要能夠容納所有死亡動物。坑底應相對平坦。??芋w體積可按動物尸體估計重量計算:動物尸體體積(立方米)=動物尸體估計重量(千克)/1000。

5.掩埋方法及要求。在掩埋坑底鋪撒生石灰,然后鋪設一些可燃燒物質;再將尸體置于坑中后,澆上燃油進行焚燒,待焚燒過后,加土覆蓋,覆蓋土層厚度不得低于1.5米。當小動物尸體數量較大時,可分層焚燒掩埋,每層尸體厚度一般不超過0.3米,中間鋪設可燃燒物質至少0.3米,依次分層焚燒掩埋,最后覆蓋土層厚度不得低于1.5米。掩埋過程中,掩土不得壓實,以免影響自然腐化。掩埋后,應防止野生動物(野狗、野貓等)刨挖。

6.在無害化處理場周邊拉設警戒線和警告牌。防止人員誤入發(fā)生危險;按要求安排工作人員定時巡查,防止不法分子盜挖畜禽尸體倒賣。

7.對因炭疽等共患病死亡的畜禽尸體,禁止解剖,絕對不能直接進行掩埋處置;尸體必須先焚燒處理,待焚燒徹底后再將焚燒物質一同深埋。

8.對在野外發(fā)現的動物尸體也要及時收集進行無害化處理。

(三)工作人員的防護安全

一是工作人員在無害化處置作業(yè)時,要穿戴防護服、橡膠手套、口罩、護目鏡和膠靴。二是處置完畢后及時清洗消毒,接受健康監(jiān)測,出現不良癥狀時應盡快到衛(wèi)生部門檢查。

(四)畜禽排泄物及污水處理

畜禽糞便、墊草、污水都必須全部進入沼氣池或集中堆積,密閉發(fā)酵42天后方可還田使用;對于少量的糞便或墊草可晾曬、干制后集中焚燒處理;飼養(yǎng)場的污水必須經3次沉淀,流出的清水才可排出。

(五)告知養(yǎng)殖戶,嚴禁向水源、河流、路邊等處隨意丟棄畜禽尸體。

二、消毒

洪澇災區(qū)連續(xù)遭受強降雨,死亡畜禽和各種污物隨水流動,水源等環(huán)境易受到污染。同時,土壤中的病原被雨水沖出來,也會引發(fā)疫病。為消滅環(huán)境中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預防和控制傳染病流行,保障人畜健康,必須進行大消毒。災區(qū)畜牧獸醫(yī)部門要指導受災養(yǎng)殖場(戶)開展消毒工作,指導規(guī)模養(yǎng)殖場、養(yǎng)殖小區(qū)落實衛(wèi)生消毒措施,防止發(fā)生疫情。

(一)消毒范圍

洪災過后要指導災區(qū)養(yǎng)殖場(戶)做好圈舍及周圍環(huán)境的清掃消毒工作。一要做好圈舍環(huán)境的清掃工作,防止野生動物侵入,消滅老鼠和蚊蠅;二要對所有圈舍進行一次全面消毒。消毒重點是畜禽舍、屠宰場(點)、畜禽及其產品加工、銷售場地、倉庫、中轉場地、畜禽交易市場、飲水源、畜禽運輸車輛、用具等;特別是是對死亡動物的圈舍進行徹底、多次消毒。

1.圈舍及環(huán)境消毒:災后要對圈舍和周圍環(huán)境進行徹底的清理消毒。一是對倒塌的圈舍進行消毒,重點是對死亡動物的和圈舍進行徹底進行消毒;二是對可繼續(xù)使用的養(yǎng)殖場消毒,大型養(yǎng)殖場要定期清掃,定期用消毒劑消毒,保持圈舍清潔和環(huán)境衛(wèi)生,防止野生動物侵入,消滅老鼠和蚊蠅。小型養(yǎng)殖場及散養(yǎng)戶,重點是經常性地清掃圈舍和處理糞便,保持清潔。如發(fā)生疫情,要采用化學消毒藥品或消毒劑進行消毒。三是對重建的圈舍消毒,除按常規(guī)消毒外,災后還應根據疾病的流行情況增加消毒次數,選擇合適的消毒藥品。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沼氣池,發(fā)酵處理糞便,防止蚊蠅滋生。

2.活畜禽交易市場的消毒管理: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劑,進行帶雞和帶豬等畜禽體表消毒,對畜禽交易場所、運輸車輛和籠具等進行清掃消毒;要建立定期的休市消毒制度。

(二)常用消毒藥品及使用方法

1.生石灰:適用刷棚圈墻壁、樁柱及地面的鋪灑消毒等。石灰水的配制方法:1公斤生石灰加4~9公斤水。先將生石灰放在桶內,加少量水使其溶解,然后加足水量。石灰水要現配現用,放置時間過長會失效。

2.燒堿:2%燒堿溶液可用于消毒棚圈、場地、用具和車輛等。3%~5%的燒堿溶液,可消毒被炭疽芽孢污染的地面。消毒棚圈時,將家畜趕(牽)出欄圈,經半天時間,將消毒過的飼槽、水槽、水泥地或木板地用水沖洗后,再讓家畜進圈。

3.過氧乙酸:2%~5%的過氧乙酸溶液,可噴霧消毒棚圈、場地、墻壁、用具、車船、糞便等。

4.復合酚:復合酚100~300倍液適用于消毒畜舍、場地、污物等。

5.季銨鹽類:用3000倍稀釋液噴灑、沖洗、浸漬,可用來消毒畜舍、環(huán)境、機械、器具、種蛋等。季銨鹽類2000倍液可用于緊急預防畜禽舍的消毒。季銨鹽類10000~20000倍稀釋液可預防儲水塔、飲水器被污物堵塞,可以殺死微生物、除藻、除臭、改善水質。

此外,(可選用滅毒殺、殺毒霸、殺毒先鋒)氯制劑、碘制劑、酸制劑等消毒劑,按說明書要求配制后對圈舍環(huán)境、器械等進行消毒。

(三)消毒次數

要保證消毒頻率。災后環(huán)境至少每周消毒兩次,圈舍可帶畜禽每周消毒3~4次。一旦發(fā)生疫情,應增加消毒次數,并對消毒效果進行監(jiān)測。

要保證消毒藥物的有效濃度;防止酸堿消毒劑混用,影響消毒效果。

(四)工作人員消毒

工作人員完成無害化處置工作和消毒工作后,應將脫下的防護服、手套、口罩等集中焚燒處理;接觸污染物后,應使用免洗手消毒劑涂擦雙手,消毒作用時間應不低于1分鐘,然后用水清洗。

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和監(jiān)測工作

規(guī)模養(yǎng)殖場戶要結合防控實際,切實做好非洲豬瘟生物安全工作,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補免工作,對免疫抗體不合格的畜禽要及時補免。

(一)加強免疫,切實提高畜禽自身抵抗力

免疫是防控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有效措施。要根據應急監(jiān)測情況,對抗體水平低、即將超過免疫保護期和新補欄畜禽盡快開展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禽流感、口蹄疫和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補免和強化免疫工作。重點對規(guī)模養(yǎng)殖場戶抗體水平開展檢測,確保規(guī)模場免疫抗體水平。要特別強化母豬、斷奶仔豬免疫工作,做到應免盡免。要結合當地流行情況,對老疫區(qū)、人口密集區(qū)和臨時人員安置點周邊地區(qū)等開展緊急免疫。要面向基層防疫人員和廣大養(yǎng)殖戶,積極開展《動物防疫法》和動物疫病防控知識宣傳,切實提高基層防疫人員的防疫水平和養(yǎng)殖戶的自主防疫意識。

(二)加強監(jiān)測,及時消除疫情隱患

要進一步加大受災地區(qū)動物疫情監(jiān)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力度,及時發(fā)現和排除隱患。重點對規(guī)模養(yǎng)殖場(戶)、曾經發(fā)生過疫情的地區(qū)和其他高風險地區(qū)畜禽集中開展抗體檢測工作。發(fā)現疫情要及時采樣送檢,做好監(jiān)測和流行病學調查,綜合分析疫情發(fā)生原因。根據監(jiān)測結果,災區(qū)畜牧獸醫(yī)部門要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縣、鄉(xiāng)包片獸醫(yī)要加大養(yǎng)殖場(戶)的巡查力度,發(fā)現疫情及時報告,及時處置。

四、預防霉變飼料中毒及飼養(yǎng)管理

(一)預防霉變飼料中毒

災區(qū)連降大雨,濕度大,易引起飼料霉變,霉變飼料中霉菌能引起動物中毒。中毒后,動物一般體溫正常,糞便干燥,有嘔吐癥狀。母豬不孕并有流產現象。有的出現神經癥狀,嚴重的出現死亡。全身多處部位包括內臟出血,肝臟有壞死。

霉變飼料中毒沒有有效治療方法,重在預防,嚴禁飼喂腐敗、變質或霉變的飼料。霉變飼料可集中焚燒或還田處理;注意飼料的保質期,防止食用過期飼料。

(二)加強飼養(yǎng)管理

一要盡快疏通畜禽養(yǎng)殖場的排水通道,排除畜舍內的積水,修復、加固破損的畜舍,不能及時修復的,應盡快將畜禽轉移至干燥、安全地帶。二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保持畜舍內的衛(wèi)生,及時清理糞便,做好通風工作。三要供給營養(yǎng)豐富的飼料和清潔的飲水。飼料要少添勤喂,避免發(fā)霉。在飲水中可加入復合維生素B和Vc,增強畜禽抵抗力,增加食欲,消除應激。四要加強種畜禽的飼養(yǎng),做好母畜的保胎,對已流產的母畜,要增加營養(yǎng),及時配種,同時加強仔畜的保育工作。五要對低齡、體弱、傷殘、病情嚴重的畜禽及時淘汰,降低飼養(yǎng)成本。商品畜禽達到出欄標準的要盡快出欄,降低飼養(yǎng)密度。

五、洪澇災害后動物疫病防治技術

發(fā)生洪澇災害時易發(fā)的動物疫病包括日本血吸蟲病、炭疽、豬鏈球菌病、鉤端螺旋體病、豬肺疫、豬丹毒、乙型腦炎、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非洲豬瘟等。

(一)日本血吸蟲病

日本血吸蟲病是由日本血吸蟲寄生于人或哺乳動物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農業(yè)農村部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國家衛(wèi)健委將其列為乙類人間傳染病。

1、流行情況

我國日本血吸蟲病流行區(qū)可劃分為三個類型,即水網型、湖沼型及山丘型。水網型:地處長江與錢塘江之間,即長江三角洲的廣大平原地區(qū)。湖沼型:地處長江中下游沿江兩岸的洲灘以及與長江相通的廣大湖區(qū)。山丘型: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兩省的山區(qū)和丘陵地帶。

日本血吸蟲病畜和患者的糞便中含有活卵,為本病主要傳染源。豬、犬本身為宿主,可成為傳染源。哺乳動物對日本血吸蟲幾乎都易感。牛(水牛、黃牛)和羊最易感,人也易感。該病主要通過皮膚、粘膜與疫水接觸遭受感染。感染釘螺逸出尾蚴污染水源,含有尾蚴的水稱為疫水,人畜接觸疫水而發(fā)病。經水傳播是血吸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各種動物與疫水接觸的頻率及接觸的面積不同,因而感染率及感染程度也不同。同種動物的感染率與感染程度在不同地域也不相同。

2、臨床癥狀

臨床癥狀因感染家畜的品種、年齡和感染強度而異,一般黃牛、奶牛較水牛、馬屬動物、豬明顯,山羊較綿羊明顯,犢牛較成年牛明顯。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消瘦,被毛粗亂,拉稀,便血,生長停滯,役牛耕作力下降,奶牛產奶量下降,母畜不孕或流產,少數患畜特別是重度感染的犢牛和羊,往往長期拉稀、便血,直腸外翻、疼痛,食欲停止,步態(tài)搖擺、久臥不起,呼吸緩慢,最后衰竭而死亡。

人感染血吸蟲病臨床癥狀可分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種。急性血吸蟲病的癥狀,多發(fā)生于初次感染者,有的人在接觸部位的皮膚出現點狀紅色丘疹,奇癢。慢性血吸蟲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慢性腹瀉或下痢。晚期血吸蟲病有幾種類型,(1)腹水型,腹水是晚期血吸蟲病的主要體征之一,(2)巨脾型,(3)侏儒型,(4)結腸增殖型。晚期血吸蟲病常見的并發(fā)癥有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昏迷。上消化道大出血和肝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3、防治措施

實施農業(yè)工程滅螺(水改旱、水旱輪作、溝渠硬化、養(yǎng)殖滅螺)和家畜傳染源管理(家畜圈養(yǎng)、以機代牛、建沼氣池、家畜查治)等農業(yè)血防重點項目、保護水源及安全放牧,切斷血吸蟲病傳播途徑,預防和控制血吸蟲病。

在疫區(qū)進行病原學或血清學方法查病,或采用血清學方法篩查,對查出的陽性畜再用病原學方法確診,查出的病畜采用吡喹酮進行治療或對所有接觸疫水的家畜實施普治。做好病畜治療記錄并整理成冊,歸檔備查。

4、公共衛(wèi)生與人員防護

在血防重疫區(qū)有螺地帶,加強警戒標志,杜絕放牧家畜和人員接觸疫水,如果非要接觸,必須做好人員防護。

人只要接觸疫水就可能感染血吸蟲,繼而發(fā)病。接觸疫水的次數越多,感染血吸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血吸蟲病疫區(qū)從事生產勞動的農民、漁民、船民等人群更容易感染。近年來,有從疫區(qū)流向非疫區(qū),從非疫區(qū)流向疫區(qū),或從一個疫區(qū)流向另一個疫區(qū)的人群,上述人員出現皮疹、發(fā)熱、腹痛、腹瀉、乏力、肝臟不適等癥狀時應主動接受檢查。少年兒童、家庭婦女要遠離疫水。從事生產活動的農民朋友要穿戴防護器具及使用防護藥物。要穿高筒膠鞋或防護服,戴手套;凡接觸疫水的部位均要涂遍防護藥物。目前使用較多的防護藥劑主要有:防護油膏、皮避敵、防蚴霜、防蚴筆等。目前口服的藥物有吡喹酮、青蒿琥酯或蒿甲醚,可殺死進入體內的血吸蟲童蟲,預防效果較好。做好糞便處理工作,防止糞便污染水源,殺滅糞便中的血吸蟲卵。

(二)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農業(yè)農村部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1、診斷及流行特點

本病為人畜共患傳染病,各種家畜、野生動物及人對本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草食動物最易感,其次是雜食動物,再次是肉食動物,家禽一般不感染;人也易感。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多發(fā)生在吸血昆蟲多、雨水多、洪水泛濫的季節(jié)。

患病動物和因炭疽而死亡的動物尸體以及污染的土壤、草地、水、飼料都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炭疽芽孢對環(huán)境具有很強的抵抗力,其污染的土壤、水源及場地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本病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感染。

2、臨床癥狀

本病主要呈急性經過,多以突然死亡、天然孔出血、尸僵不全為特征。

牛:體溫升高常達41℃以上,可視黏膜呈暗紫色,心動過速、呼吸困難。呈慢性經過的病牛,在頸、胸前、肩胛、腹下或外陰部常見水腫;皮膚病灶溫度增高,堅硬,有壓痛,也可發(fā)生壞死,有時形成潰瘍;頸部水腫常與咽炎和喉頭水腫相伴發(fā)生,致使呼吸困難加重。急性病例一般經24~36小時后死亡,亞急性病例一般經2~5天后死亡。

馬:體溫升高,腹下、乳房、肩及咽喉部常見水腫。舌炭疽多見呼吸困難、發(fā)紺;腸炭疽腹痛明顯。急性病例一般經24~36小時后死亡,有炭疽癰時,病程可達3~8天。

羊:多表現為最急性(猝死)病癥,搖擺、磨牙、抽搐,掙扎、突然倒斃,有的可見從天然孔流出帶氣泡的黑紅色血液。病程稍長者也只持續(xù)數小時后死亡。

豬:多為局限性變化,呈慢性經過,臨床癥狀不明顯,常在宰后見病變。

犬和其它肉食動物臨床癥狀不明顯。

3、疫情處置

當地畜牧獸醫(yī)部門接到疑似炭疽疫情報告后,應及時派人員到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檢查,采集病料送符合規(guī)定的實驗室診斷,并立即隔離疑似患病動物及同群動物,限制移動。對病死動物尸體,嚴禁進行解剖檢查,采樣時必須按規(guī)定進行,防止病原污染環(huán)境,形成永久性疫源地。

本病呈零星散發(fā)時,應對患病動物作無血撲殺處理,對同群動物立即進行強制免疫接種,并隔離觀察20天。對病死動物及排泄物、可能被污染飼料、污水等按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動物舍進行嚴格徹底消毒。疫區(qū)、受威脅區(qū)所有易感動物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對病死動物尸體嚴禁進行開放式解剖檢查,采樣必須按規(guī)定進行,防止病原污染環(huán)境,形成永久性疫源地。

本病呈暴發(fā)流行時(1個縣10天內發(fā)現5頭以上的患病動物),要報請同級人民政府對疫區(qū)實行封鎖;疫點出入口必須設立消毒設施。限制人、易感動物、車輛進出和動物產品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運出。對疫點內動物舍、場地以及所有運載工具、飲水用具等必須進行嚴格徹底地消毒?;疾游锖屯簞游锶窟M行無血撲殺處理。其它易感動物緊急免疫接種。對所有病死動物、被撲殺動物,以及排泄物和可能被污染的墊料、飼料等物品產品按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動物尸體需要運送時,應使用防漏容器,須有明顯標志,并在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監(jiān)督下實施。停止疫區(qū)內動物及其產品的交易、移動。所有易感動物必須圈養(yǎng),或在指定地點放養(yǎng);對動物舍、道路等可能污染的場所進行消毒。對疫區(qū)和受威脅區(qū)內的所有易感動物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并進行疫源分析與流行病學調查。

4、防控措施

一是環(huán)境控制。飼養(yǎng)、生產、經營場所和屠宰場必須符合《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規(guī)定的動物防疫條件,建立嚴格的衛(wèi)生(消毒)管理制度。二是免疫接種。各省根據當地疫情流行情況,按農業(yè)農村部制定的免疫方案,確定免疫接種對象、范圍;使用國家批準的炭疽疫苗,并按免疫程序進行適時免疫接種,做好免疫記錄。三是消毒滅源。對新老疫區(qū)進行經常性消毒,洪澇災害時要重點消毒。皮張、毛等按要求實施消毒。

5、人員防護

動物防疫檢疫、實驗室診斷及飼養(yǎng)場、畜產品及皮張加工企業(yè)工作人員要注意個人防護,參與疫情處理的有關人員,應穿防護服、戴口罩和手套,做好自身防護。皮張用環(huán)氧乙烷高壓密閉消毒。

(三)豬鏈球菌病

豬鏈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農業(yè)農村部將其列為的二類動物疫病。

1、診斷及流行特點

不同年齡、品種和性別豬均易感,也可感染人。

鏈球菌常存在于正常動物和人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感染發(fā)病動物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內臟器官及關節(jié)內均有病原體存在。

病豬和帶菌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對病死豬的處置不當和運輸工具的污染是造成本病傳播的重要因素。

本病主要經消化道、呼吸道和損傷的皮膚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夏秋季多發(fā)。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區(qū)可呈暴發(fā)流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老疫區(qū)多呈散發(fā),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低。

2、臨床癥狀

可表現為敗血型、腦膜炎型和淋巴結膿腫型等類型。

敗血型: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類。最急性型發(fā)病急、病程短,常無任何癥狀即突然死亡。體溫高達41-43℃,呼吸迫促,多在24小時內死于敗血癥。急性型多突然發(fā)生,體溫升高40-43℃,呼吸迫促,鼻鏡干燥,從鼻腔中流出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結膜潮紅,流淚。頸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膚呈紫紅色,并有出血點。多在1-3天死亡。 慢性型表現為多發(fā)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腫脹,跛行或癱瘓,最后因衰弱、麻痹致死。

腦膜炎型:以腦膜炎為主,多見于仔豬。主要表現為神經癥狀,如磨牙、口吐白沫,轉圈運動,抽搐、倒地四肢劃動似游泳狀,最后麻痹而死。病程短的幾小時,長的1-5天,致死率極高。

淋巴結膿腫型;以頜下、咽部、頸部等處淋巴結化膿和形成膿腫為特征。

3、疫情處置

發(fā)現疑似豬鏈球菌病疫情時,當地畜牧獸醫(yī)部門要及時派員到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檢查等,并采樣送檢。確認為疑似豬鏈球菌病疫情時,應立即采取隔離、限制移動等防控措施。

本病呈零星散發(fā)時,應對病豬作無血撲殺處理,對同群豬立即進行強制免疫接種或用藥物預防,并隔離觀察14天。必要時對同群豬進行撲殺處理。對被撲殺的豬、病死豬及排泄物、可能被污染飼料、污水等按有關規(guī)定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畜舍進行嚴格徹底消毒。周圍所有易感動物進行緊急免疫接種。

本病呈暴發(fā)流行時(一個鄉(xiāng)鎮(zhèn)30天內發(fā)現50頭以上病豬、或者2個以上鄉(xiāng)鎮(zhèn)發(fā)生),應對疫點內病豬作無血撲殺處理,對同群豬立即進行強制免疫接種或用藥物預防,并隔離觀察14天。必要時對同群豬進行撲殺處理。對病死豬及排泄物、可能被污染飼料、污水等按附件的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畜舍進行嚴格徹底消毒。交通要道建立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檢查站,派專人監(jiān)管動物及其產品的流動,對進出人員、車輛須進行消毒。停止疫區(qū)內生豬的交易、屠宰、運輸、移動。對畜舍、道路等可能污染的場所進行消毒。對疫點內的同群健康豬和疫區(qū)內的豬,可使用高敏抗菌藥物進行緊急預防性給藥。對疫區(qū)和受威脅區(qū)內的所有豬按使用說明進行緊急免疫接種。

對于豬的排泄物和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墊料、飼料等物品均需進行無害化處理。豬尸體運送時,應使用防漏容器。

4、人員防護

參與處理疫情的有關人員,應穿防護服、膠鞋、戴口罩和手套,做好自身防護。

(四)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ㄣ^體病),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簡稱鉤體)引起的人獸共患病,俗稱“打谷黃”、“稻瘟病”。 農業(yè)農村部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國家衛(wèi)健委將其列為乙類人間傳染病。

1、流行情況

全國除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外,其他省市均有過鉤體病病例報道,并以盛產水稻的中南、西南、華東等地區(qū)較為嚴重。在水稻收割季節(jié)和抗洪救災中,由于接觸鉤體污染水的人群較多,常常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流行。

鉤體的宿主非常廣泛。家畜如豬、犬、牛、羊、馬等,野生動物如鼠、狼、兔、蛇、蛙等均可成為傳染源,鼠類和豬是兩大主要傳染源,我國南方及西南地區(qū)以帶菌鼠為主,北方和沿海平原以豬為主。

鉤端螺旋體在微堿并含有一定腐殖質(如稻田水)和淤泥中可長期生存,是一種經水傳播的疫病。動物感染后,病原體可通過腎臟隨尿排出,污染水源、土壤、飼料、牛欄、用具等。本病經皮膚、粘膜和消化道傳染,也可通過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癥期間通過吸血昆蟲傳播。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fā),夏秋季多見,幼畜較成年畜易感而且病情嚴重。

人在生產勞動或生活中接觸受鉤體污染水,病原體可通過皮膚(特別是破損皮膚)、粘膜進入到人體,引起人發(fā)病。直接接觸感染是指人在飼養(yǎng)、屠宰、加工、運輸動物等過程中直接接觸到動物身上的病原體而感染。偶然情況有母嬰垂直傳播的報道,但人傳人意義不大。

幾乎所有的動物都可感染,鼠類最易感,也是最重要的貯存宿主。其次是豬、水牛、牛、鴨,再次是羊、馬、駱駝、兔、貓。家禽也可感染。人對鉤體病普遍易感。非疫區(qū)居民進入疫區(qū),尤其易感。

本病是一種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病例相對集中于夏秋收稻時或大雨洪水后,在氣溫較高地區(qū)則終年可見。本病以青壯年農民多見,其他接觸鉤體污染水機會多的漁民、礦工、屠宰工及飼養(yǎng)員等,也可發(fā)病。

2、臨床癥狀

急性病例的臨床特征主要呈現短期發(fā)熱、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粘膜及皮膚的壞死等癥狀。但大多數動物都是隱性感染,缺乏明顯的臨床癥狀。

牛:在我國從牛分離出9個型的鉤端螺旋體,以波摩那群為主,黃疸出血群次之,常缺乏典型的癥狀,僅見消瘦、腹瀉。典型病例取急性經過,病初體溫高在40.5-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廢絕,鼻鏡干燥,甚至龜裂,逐漸消瘦。泌乳量減少或停止泌乳,乳色變黃呈初乳狀,并常有血凝塊。有的發(fā)生流產后2-3天,可視粘膜黃染,同時出現血紅蛋白尿。病牛常在口腔粘膜、耳、頭、乳房及外生殖器等部位皮膚發(fā)生壞死。慢性病例呈間歇熱,病牛逐漸消瘦,黃疸及血紅蛋白尿時隱時現。

豬:豬的鉤端螺旋體病較普遍。我國已從豬體內分離出14個菌型,主要是波摩那群,其次為犬群。大多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急性病例多見于仔豬,呈現短時間發(fā)熱(39.8-41℃左右)及結膜炎。精神沉郁,食欲減少,可視粘膜黃染,頭部浮腫。皮膚彈性降低,后期出現皮膚壞死,尿淡黃色及至褐色。妊娠后期的母豬常發(fā)生流產和死胎。

馬:大多為隱性感染,急性病例較少。急性病馬的癥狀與牛相似,主要呈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郁,結膜炎,可視粘膜黃染。尿量少,尿液粘稠,呈黃紅色豆油樣。妊馬流產,血紅蛋白量減少,白細胞數增加,中性粒細胞增多,核左移。

人:潛伏期為2~20日,一般7~13日。病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重感冒樣”癥候群,有“三癥狀”,即畏寒發(fā)熱、肌肉酸痛、全身乏力;三體征,即眼結膜充血、膠腸肌壓痛、淋巴結腫大。中期可分為四型。流感傷寒型,肺大出血型,黃疸出血型,腦膜腦炎型。將出現不同程度的器官損害。如鼻衄、咯血、肺彌漫性出血、皮膚粘膜黃疸或出血點;腎型患者出現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腎功能損害;腦膜腦炎型患者出現劇烈頭痛、嘔吐、頸強直及腦脊液成分改變。在急性期退熱后6個月內(個別可長達9個月)再次出現一些癥狀或器官損害表現。常見的后發(fā)癥有后發(fā)熱、眼后發(fā)癥、變態(tài)反應性腦膜炎等。鉤體病人的病變基礎是全身毛細血管中毒性損傷,鉤體大量侵入內臟如肺、肝、腎、心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致臟器損害,并出現相應臟器的并發(fā)癥。病情的輕重與鉤體的菌型、菌量及毒力有關。毒力強的鉤體可引起肺出血或黃疸出血等嚴重表現。

3、鑒別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流行病學調查和病理變化特征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

應與血孢子蟲病、產后血紅蛋白尿、細菌性血紅蛋白尿、馬傳染性貧血以及其他病原所致的黃疸、流產等相區(qū)別。

4、防治措施

動物可用青霉素,其他如鏈霉素、氯霉素、慶大霉素等對本病都有較好療效。此外,新砷凡納明也有很好療效。

開展群眾性綜合性預防措施,滅鼠和預防接種是控制鉤體病暴發(fā)流行,減少發(fā)病的關鍵。開展滅鼠保糧、滅鼠防病群眾運動。結合“兩管(水、糞)、五改(水井、廁所、畜圈、爐灶、環(huán)境)”工作,尤應提倡圈豬積肥、尿糞管理,從而達到防止污染水源、稻田、池塘、河流的目的。注意飲水衛(wèi)生,隔離病畜,嚴防病畜尿液污染飲水和飼料。疫區(qū)居民、部隊及參加收割、防洪、排澇可能與疫水接觸的人員,盡可能提前1個月接種與本地區(qū)流行菌型相同的鉤體多價菌苗。常發(fā)病地區(qū),可接種鉤端螺體菌苗。消滅鼠類和野犬。對高危易感者如孕婦、兒童青少年、老年人或實驗室工作人員意外接觸鉤體、疑似感染本病但無明顯癥狀時,可注射青霉素每日80~120萬U,連續(xù)2~3日。

5、公共衛(wèi)生及個人防護

該病屬于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帶菌動物可長期向環(huán)境中排菌,當易感動物和人類接觸到病原,即可感染,在我國產稻區(qū),一直有病例發(fā)生,尤其有洪水自然災害,常暴發(fā)流行。災區(qū)群眾預防鉤體病主要是滅鼠(如藥物滅鼠)、防鼠(如農田改造),管理家畜減少環(huán)境污染(如圈養(yǎng)豬),盡量避免接觸疫水,如收割稻谷前將田間的水放干、晾曬,必要時進行鉤端螺旋體病疫苗預防接種,采取口服藥物預防等。與接觸疫水機會多的漁民、礦工、屠宰工及飼養(yǎng)員等高危人群和進入鉤體病疫區(qū)從事現場工作的人員,應避免接觸疫水,在進行動物宿主密度、帶菌率調查時注意戴防護手套,不要用手直接接觸動物及其尸體。必要時,可在進入疫區(qū)工作15天前接種鉤端螺旋體病疫苗,或口服強力霉素等應急預防鉤體病感染。

(五)豬肺疫

豬肺疫(豬巴氏桿菌?。┦怯啥鄽⑿园褪蠗U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

1、流行特點

多殺性巴氏桿菌能感染多種動物,豬是其中一種,各種年齡的豬都可感染發(fā)病,小豬和中豬的發(fā)病率較高。病豬和健康帶菌豬是傳染源,病原體隨分泌物及排泄物排出體外,經呼吸道、消化道及損傷的皮膚而傳染。帶菌豬受寒、感冒、過勞、飼養(yǎng)管理不當,使抵抗力降低時,可發(fā)生自體內源性傳染。豬肺疫常為散發(fā),當豬處在不良的外界環(huán)境中,如寒冷、悶熱、氣候劇變、潮濕、擁擠、通風不良、營養(yǎng)缺乏、疲勞、長途運輸等,致使豬的抵抗力下降,這時病原菌大量增殖并引起發(fā)病。另外病豬經分泌物、排泄物等排菌,污染飲水、飼料、用具及外界環(huán)境,經消化道而傳染給健康豬,也是重要的傳染途徑。也可由咳嗽、噴嚏排出病原,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此外,吸血昆蟲叮咬皮膚及粘膜傷口都可傳染。本病一般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但以冷熱交替、氣候多變、洪澇災區(qū)高溫季節(jié)多發(fā),一般呈散發(fā)性或地方流行性。

本病常見于中、小豬發(fā)病;一年四季中,以秋末春初及氣候驟變季節(jié)發(fā)生最多,南方易發(fā)生于潮濕悶熱的5~9月,以流行性豬肺疫出現。

2、臨床癥狀

本病潛伏期1~5天,一般為2天左右。主要癥狀為體溫明顯升高(42.2℃),食欲廢絕,呼吸極度困難,持續(xù)性咳嗽,可視黏膜發(fā)膿性結膜炎,先便秘后腹瀉,耳根、腹側、四肢內側出現紅斑,死亡率高達50%。臨床癥狀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最急性型多見于流行初期,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長者,體溫升高(40~42℃),食欲廢絕,全身衰弱,臥地不起。結膜充血、發(fā)紺。耳根、頸部、腹側及下腹部等處皮膚發(fā)生紅斑,指壓不全褪色。最特征癥狀是咽喉紅、腫、熱、痛,急性炎癥,嚴重者局部腫脹可擴展到耳根及頸部。呼吸極度困難,口鼻流血樣泡沫,多經l~2天窒息而死。急性型主要呈現纖維素性胸膜肺炎。除敗血癥狀外,病初體溫升高達40~41℃,痙攣性干咳,有鼻漏和膿性結膜炎。初便秘,后腹瀉。呼吸困難,常做犬坐姿勢,胸部觸診有痛感,聽診有噦音和摩擦音。多因窒息死亡。病程4~6天,不死者轉為慢性。慢性型主要呈現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腸炎。病豬持續(xù)咳嗽,呼吸困難,鼻流出黏性或膿性分泌物,胸部聽診有啰音和摩擦音。關節(jié)腫脹。時發(fā)腹瀉,呈進行性營養(yǎng)不良,極度消瘦,最后多因衰竭致死,病程2~4周。

3、鑒別診斷

本病的最急性型病例常突然死亡,慢性病例的癥狀、病變都不典型,并常與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單靠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難以確診,應根據流行病學、癥狀、病理變化及細菌學檢查的綜合資料分析、判定。注意與豬瘟、豬丹毒相區(qū)別。最急性病例,咽喉部的腫脹和炎癥,剖檢時的膠凍樣浸潤都與敗血型的炭疽相似,但豬急性炭疽很少發(fā)生,且不形成流行。剖檢時炭疽脾臟腫大與豬肺疫不同,如取局部病料細菌學檢查,兩者病原形態(tài)等有明顯的不同,易于區(qū)別。

4、防治措施

在部分健康豬的上呼吸道帶有巴氏桿菌,由于不良因素的作用,??烧T發(fā)本病。因此,預防本病的根本辦法,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消除降低豬體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強飼養(yǎng)管理,做好動物防疫工作,以增強豬體的抵抗力;每年春秋兩季定期進行預防注射,以增強豬體的特異性抵抗力。

發(fā)病時,隔離病豬,及時治療。病豬可用青霉素水劑40萬單位肌肉注射,每天2-3次,連用3~5天。鏈霉素為1g,每日分2次肌肉注射。20%磺胺噻唑鈉或磺胺嘧啶鈉注射液,小豬為10~15mL,大豬為20~30mL,肌肉或靜脈注射,每日2次,連用3~5天。

對洪澇地區(qū)做好消毒和護理工作。豬舍的墻壁、地面、飼養(yǎng)管理用具要進行消毒,糞便廢棄物堆積發(fā)酵;必要時,對發(fā)病群的假定健康豬,可用豬肺疫抗血清進行緊急預防注射,劑量為治療量的一半;患慢性豬肺疫的小僵豬淘汰處理為好。

(六)豬丹毒

豬丹毒是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

1、流行特點

豬丹毒一年四季都有發(fā)生,病豬和帶菌豬是該病的傳染源,豬丹毒桿菌主要存在于帶菌豬的扁桃體、膽囊、回盲瓣的腺體處和骨髓里。病豬及帶菌豬從糞尿中排出豬丹毒桿菌,污染飼料、飲水、土壤、用具和場舍等,經消化道傳染給易感豬。該病也可通過損傷皮膚及蚊、蠅等吸血昆蟲傳播。

2、臨床癥狀

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敗血型豬丹毒常見體溫升高達42~43 ℃,稽留不退,虛弱,不食,有時嘔吐。糞便干硬呈粟狀,附有黏液,小豬后期可能下痢。嚴重的呼吸增快,黏膜發(fā)紺,部分病豬耳、頸、背等部皮膚潮紅、發(fā)紫。病程短促的可突然死亡,病死率80%左右。慢性豬丹毒病常見皮膚壞死常發(fā)生于背、肩、耳、蹄和尾,局部皮膚腫脹、隆起、黑色、干硬,似皮革。經2~3 個月壞死皮膚脫落,遺留一片無毛的疤痕。慢性關節(jié)炎表現四肢關節(jié)腫脹,腕關節(jié)較為常見,病腿僵硬、疼痛,跛行或臥地不起。呼吸急促,通常心臟麻痹突然倒地死亡。

3、防治措施

加強飼養(yǎng)管理,豬舍用具保持清潔,定期用消毒藥消毒。每年按計劃進行預防接種。目前用于防治本病的疫苗有弱毒苗和滅活苗兩大類。乳豬的免疫因可能受到母源抗體的影響,應于斷乳后進行;如在哺乳期已進行免疫,則應在斷乳后再進行一次免疫,以后每隔6個月免疫一次。做好豬舍滅蚊蠅、滅蚤虱工作。

檢測出豬丹毒后,應立即將病豬隔離,及早治療。豬圈、運動場、飼槽及用具等要認真消毒。糞便和墊草最好燒毀或堆積發(fā)酵進行生物熱處理。發(fā)生豬丹毒疫情后,應立即對全群豬測溫,病豬隔離治療,死豬深埋或燒毀。與病豬同群的未發(fā)病豬,用青霉素進行藥物預防,待疫情撲滅和停藥后,進行1次大消毒。

將發(fā)病豬群隔離處置后,正常豬注射豬丹毒疫苗,鞏固防疫效果。對慢性病豬及早淘汰,以減少經濟損失,防止帶菌傳播。

(七)乙型腦炎

豬乙型腦炎(又稱流行性乙型腦炎、日本腦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急性、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蚊蟲為傳播媒介,豬以流產、死胎和睪丸炎為特征。農業(yè)農村部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國家衛(wèi)健委將其列為乙類人間傳染病。

1、流行情況

我國是乙腦發(fā)病率最高的國家,占世界總發(fā)病人數的80%以上。目前為止我國除新疆、青海、西藏無乙腦病例報道外,其它省市均有乙腦病例發(fā)生。乙型腦炎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有明顯季節(jié)性,多發(fā)生于7~9月份蚊蟲孳生繁殖和活動季節(jié)。除熱帶地區(qū)一年四季散在發(fā)生外,亞熱帶和溫帶地區(qū)有嚴格的季節(jié)性,絕大多數病例集中在7、8、9月份,約占全年發(fā)病數的80~90%。我國華中地區(qū)流行高峰在7~8月份,華南提早一個月,華北推遲一個月。豬群中的流行特征為感染率高,發(fā)病率低,一般為隱性感染,絕大多數在病愈后不再復發(fā),成為帶毒豬。一般來說,豬的自然感染高峰比人乙腦流行高峰早3-4周。

豬乙腦的主要傳染源為帶毒動物,其中豬和馬是最重要的動物宿主和傳染源。馬是病毒的天然宿主,豬是病毒的增殖宿主和傳染源,病毒通過蚊→豬→蚊循環(huán),使乙腦病毒不斷擴散。鳥類也是本病毒的重要儲存宿主。鳥類感染后能產生較高滴度的病毒血癥。在日本從多種鳥類血液中查到乙腦病毒的抗體,且從蒼鷺的雛鳥中分離出乙腦病毒。除豬和鳥類之外,牛、羊、蝙蝠等其他動物均可感染乙型腦炎病毒而成為本病毒的儲存宿主和傳染源。

主要通過蚊蟲(庫蚊、伊蚊、按蚊等)叮咬傳播,其中最主要的是三帶喙庫蚊。越冬蚊蟲可以隔年傳播病毒,病毒還可能經蚊蟲卵傳遞至下一代。病毒的傳播循環(huán)是在越冬動物及易感動物間通過蚊蟲叮咬反復進行的。豬還可經胎盤垂直傳播給胎兒。

馬屬動物、豬、牛、羊、雞和野鳥都可感染。馬最易感,豬不分品種和性別均易感染,其中幼畜易感性最高。人亦易感,主要是通過蚊蟲(三帶喙庫蚊)等媒介昆蟲叮咬感染。一般以10歲以下兒童發(fā)病為主,約占病人總數的80%以上,成人大多為隱性感染。

2、臨床癥狀及診斷

人工感染潛伏期一般為3~4天?;疾∝i表現為體溫升高,抑郁,嗜睡,食欲下降。體溫升高至40~41℃,呈稽留熱。精神沉郁,食欲減少,結膜潮紅。妊娠母豬患病時,常突然發(fā)生流產、早產,產死胎或木乃伊胎。流產多發(fā)生在妊娠后期,流產時乳房腫脹,流出乳汁,常見胎衣停滯,自陰道流出紅褐色或灰褐色粘液。仔豬生后幾天內發(fā)生痙攣癥狀而死亡,或成為僵豬。公豬癥狀不明顯,可發(fā)生睪丸炎。

患病馬初期體溫升高,少動,食欲下降。嚴重者站立不穩(wěn),四肢呈游泳狀。有的馬興奮狂躁。一般表現為抑郁、興奮和麻痹癥狀先后或交替出現。

人乙型腦炎多發(fā)于10歲以下兒童,潛伏期為4~21天,一般為10~14天。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急性起病,發(fā)熱、頭痛、噴射性嘔吐,發(fā)熱2~3天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重癥患者可出現全身抽搐、強直性痙攣或癱瘓等中樞神經癥狀,嚴重病例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

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應與偽狂犬病、細小病毒、豬瘟等疫病進行鑒別診斷。

3、防治措施

在乙腦流行季節(jié)前1~2個月對豬群接種乙腦弱毒疫苗。加強動物的飼養(yǎng)管理,提高動物抵抗力,定期做好環(huán)境消毒,滅蚊、防蚊工作,減少疫病發(fā)生。

發(fā)生乙腦疫病時,采取嚴格控制、撲滅措施,防止疫病擴散?;疾游镉枰該錃⒉⑦M行無害化處理。死豬、流產胎兒、胎衣、羊水等均須無害化處理。污染場所及用具應徹底消毒。

4、公共衛(wèi)生與人員防護

在農村和飼養(yǎng)場要做好豬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免疫接種工作,通過豬乙腦的控制,從而降低人乙腦的流行。養(yǎng)殖場、獸醫(yī)、實驗室人員等,在接觸病畜或病毒污染物前,應穿戴防護服、口罩、手套等防護裝備。工作結束后,所有防護裝備應就地脫下,洗凈消毒,一次性物品應做無害化處理。在乙腦疫區(qū)的適齡人群及相關工作人員應接種乙腦疫苗。

(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俗稱藍耳?。┎《咀儺愔暌鸬囊环N急性高致死性疫病。農業(yè)農村部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1、流行特點

藍耳病病毒在我國豬群的感染率很高,豬群抗體陽性率在10%-88%,目前,藍耳病病毒在豬場的持續(xù)性感染是該病在流行病學上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感染豬的血清、淋巴結、脾臟、肺臟等組織可以存活很長時間,并可向環(huán)境排毒。日齡大的豬和種豬表現為隱形感染。在我國,種豬帶毒現象比較嚴重,從母豬血液和公豬精液經常可以檢測到藍耳病病毒,病毒可通過胎盤和精液傳播。帶毒母豬和感染母豬可表現出發(fā)情障礙,如滯后產、不發(fā)情等。

2、臨床癥狀

體溫明顯升高,可達41℃以上;眼結膜炎、眼瞼水腫;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癥狀;部分豬后軀無力、不能站立或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仔豬發(fā)病率可達100%、死亡率可達50%以上,母豬流產率可達30%以上,成年豬也可發(fā)病死亡。

3、疫情處置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fā)現豬出現急性發(fā)病死亡情況,應及時向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在接到報告或了解臨床懷疑疫情后,應立即派員到現場進行初步調查核實,并采集樣品進行實驗室診斷以確認疫情。

判定為疑似疫情時,應對發(fā)病場/戶實施隔離、監(jiān)控,禁止生豬及其產品和有關物品移動,并對其內、外環(huán)境實施嚴格的消毒措施。對病死豬、污染物或可疑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必要時,對發(fā)病豬和同群豬進行撲殺并無害化處理。

確認疫情后,由所在地縣級以上獸醫(yī)主管部門劃定疫點、疫區(qū)、受威脅區(qū)。疫點內,撲殺所有病豬和同群豬;對病死豬、排泄物、被污染飼料、墊料、污水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對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豬舍、場地等進行徹底消毒。疫區(qū)內,對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豬舍、場地等進行徹底消毒;對所有生豬用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進行緊急強化免疫,并加強疫情監(jiān)測。對受威脅區(qū)所有生豬用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進行緊急強化免疫,并加強疫情監(jiān)測。

4、防控措施

加強監(jiān)測力度。對種豬場、隔離場、邊境、近期發(fā)生疫情及疫情頻發(fā)等高風險區(qū)域的生豬進行重點監(jiān)測。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對監(jiān)測結果及相關信息進行風險分析,做好預警預報。農業(yè)農村部指定的實驗室對分離到的毒株進行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特性分析與評價。

提高免疫質量。對所有生豬用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進行免疫。發(fā)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時,用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進行緊急強化免疫。各級動物疫控機構定期對免疫豬群進行免疫抗體水平監(jiān)測,根據群體抗體水平消長情況及時加強免疫。

加強飼養(yǎng)管理,實行封閉飼養(yǎng),建立健全各項防疫制度,做好消毒、殺蟲滅鼠等工作。

(九)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高達100%。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家豬、野豬和鈍緣軟蜱等為主要傳染源。農業(yè)農村部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1、流行特點

非洲豬瘟是我國生豬產業(yè)生產安全的最大威脅。當前,該病毒已在我國定殖并形成較大污染面,疫情發(fā)生風險很高。非洲豬瘟傳播途徑主要通過接觸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豬或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物(餐廚廢棄物、飼料、飲水、圈舍、墊草、衣物、用具、車輛等)傳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徑;也可經鈍緣軟蜱等媒介昆蟲叮咬傳播。氣溶膠傳播非洲豬瘟的風險很低。家豬和歐亞野豬高度易感,無明顯的品種、日齡和性別差異。非洲豬瘟發(fā)病的季節(jié)性不明顯。

2、臨床癥狀

非洲豬瘟潛伏期、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因毒株、宿主和感染途徑的不同,潛伏期有所差異,一般為5-19天,最長可達21天。強毒力毒株感染豬的發(fā)病率、病死率均可達100%;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一般為30%-50%,低毒力毒株僅引起少量豬死亡。

臨床表現分最急性、急性、亞急性、慢性四種。

最急性:無明顯臨床癥狀突然死亡。

急性:體溫可高達42℃,沉郁,厭食,耳、四肢、腹部皮膚有出血點,脾臟腫大,眼、鼻有黏液膿性分泌物;嘔吐;腹瀉,糞便帶血。共濟失調或步態(tài)僵直,呼吸困難,出現癱瘓、抽搐等其他神經癥狀。妊娠母豬流產。病死率可達100%。病程4至10天。

亞急性:癥狀與急性相同,但病情較輕,病死率較低。體溫波動無規(guī)律,一般高于40.5℃。仔豬病死率較高。病程5至30天。

慢性:波狀熱,呼吸困難,濕咳。消瘦或發(fā)育遲緩,體弱,毛色暗淡。關節(jié)腫脹,皮膚潰瘍。死亡率低。病程2至15個月。

3、病理變化

典型的病理變化是脾臟腫大、易碎,呈暗紅色至黑色,表面有出血點,邊緣鈍圓,有時出現邊緣梗死;漿膜表面充血、出血,腎臟、肺臟表面、心內膜有出血點,胃、腸道黏膜彌漫性出血,膽囊、膀胱出血;肺臟腫大,切面流出泡沫性液體,氣管內有血性泡沫樣粘液;頜下淋巴結、腹腔淋巴結腫大,嚴重出血。最急性型的個體可能不出現明顯的病理變化。

4、實驗室診斷

非洲豬瘟臨床癥狀與古典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丹毒等疫病相似,必須通過實驗室檢測進行診斷,可采集發(fā)病豬或同群豬的血清樣品和病原學樣品。

對臨床可疑病例,經省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或省級人民政府畜牧獸醫(yī)主管部門授權的地市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復檢,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的,判定為確診病例。

5、疫情處置與防控措施

目前,非洲豬瘟防控沒有批準的疫苗。主要依靠豬場環(huán)境控制、豬群健康管理、飼料營養(yǎng)、飼養(yǎng)管理、衛(wèi)生防疫、消毒、無害化處理等方面的生物安全措施,清除病原、減少傳染幾率。對發(fā)生可疑和疑似疫情的相關場點,所在地縣級政府畜牧獸醫(yī)主管部門和鄉(xiāng)鎮(zhèn)政府應立即組織采取隔離觀察、采樣檢測、流行病學調查、限制易感動物及相關物品進出、環(huán)境消毒等措施。必要時可采取封鎖、撲殺等措施。疫情確認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畜牧獸醫(yī)主管部門應立即劃定疫點、疫區(qū)和受威脅區(qū)。

疫點、疫區(qū)和受威脅區(qū)的劃定及疫情處置按照《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實施方案(2020年第二版)》的規(guī)定實施。

災區(qū)豬場的消毒:選擇有效的消毒劑和消毒方式,開展消毒滅源工作。豬群飲水消毒可以用2%-3%的次氯酸鈉;空欄和車輛消毒可以用1:200-300的戊二醛或者1:100-300的復合酚;豬場環(huán)境可以用0.5%過氧乙酸溶液進行豬舍環(huán)境的噴霧消毒;帶豬消毒可用2%-5%碘制劑、1:100-300的復合酚噴霧;大門消毒池可配置1%-5%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消毒;工作人員進出消毒通道可使用超聲霧化波消毒機霧化1:300的百毒殺進行消毒,或者紫外線照射消毒;糞便等污染物可采用堆積發(fā)酵或者焚燒的方式。

對豬場的非洲豬瘟防控工作要做到“五要四不要”?!拔逡保阂灰獪p少豬場外人員和車輛進入豬場;二要在人員和車輛入場前徹底消毒;三要對豬場實施“全進全出”飼養(yǎng)管理;四要對新引進的生豬進行隔離;五要按規(guī)定申報檢疫?!八牟灰保阂徊灰褂勉锼关i;二不要放養(yǎng)生豬;三不要從疫區(qū)購買生豬;四不要瞞報、遲報疑似疫情。

曾發(fā)生過非洲豬瘟的地區(qū),應關注掩埋點消毒,防止因洪水造成二次污染。

 編輯:姚紅

聲明: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果轉載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權,或者轉載出處出現錯誤,請及時聯(lián)系文章編輯進行修正(電話:0371-65778961 )。河南畜牧獸醫(yī)信息網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感謝您的支持和理解!